當5?18國際博物館日的鐘聲敲響,歷史的畫卷正徐徐鋪展于錦州長城腳下。當漢長城的雄渾厚重與明長城的巍峨壯闊在此交織,每一塊城磚都鐫刻著歲月的故事,每一道關隘都訴說著烽火年代的風云。走進“憑凌屹立,龍蟠關山——錦州段長城歷史文化展”,跟隨珍貴資料與主播講解,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,觸摸歷史的肌理,聆聽文明的回響。
古代錦州是多民族生息、聚集、交融和文明傳播的重要地區之一,長城是錦州地區地理、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連接。漢長城,明長城,疊映了多彩的文化景觀;朝貢優賞,廣寧互市,舒展的胸襟助推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。時間打磨,滄桑閱盡,長城已是民族記憶穿越時空的有形載體與文化符號,是錦州歷史文化網絡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樞紐節點。
漢塞烽燧
漢長城修于漢武帝太初年間,以墻垣、壕溝或自然地形為屏障,由烽燧、古堡、亭障等組成,在漢代書簡中稱“塞”。據考古發現,錦州漢長城未見墻體,只見烽燧,漢代烽燧出現于此,應與史載西漢晚期所謂“筑亭堠,修烽燧”的史實有關。現存錦州段漢代烽燧布列在凌海、北鎮、黑山、義縣四縣境內。
起烽立燧守要沖——錦州漢代烽燧形成的背景和年代
烽燧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遼東漢長城修筑可分兩個時期:一是西漢初期,沿用前代戰國“全燕時”時所筑長城,謂之“遼東故塞”;二是西漢末和東漢以后,對遼東、遼西部分長城障塞、烽燧的補筑,謂之“發屯繕治”。史料記載,錦州漢代烽燧是為抵御鮮卑而建,應是西漢末和東漢以后“障塞破壞,亭燧滅絕,當更發屯繕治”的歷史遺構。
錦州烽燧年代
東漢建武十二年(36年)以后,從中國古族東胡系分裂出來的鮮卑部族發展壯大,不斷進逼遼東、遼西等五郡邊塞,東漢始在北邊“筑亭堠,修烽燧”(《后漢書·光武帝紀》),用以抵御鮮卑對邊地的襲擾,《漢書·匈奴列傳》《后漢書·光武帝紀》等史籍對此均有詳略不等的記載。在漢長城體系保護下,遼西郡縣平穩發展。歷年遼西地區古長城遺跡考古調查表明,在錦州市境內發現的漢烽火臺遺存,明顯晚于燕秦早期長城,其遺跡應與史料中記載的東漢時期對這一區域邊塞的開發屯守、塞垣巡行和長城修繕等情況有關。遼東的漢、明長城就地取材,因地制宜,有石墻、土墻,也有利用峭壁為墻或用木板做塞墻。
烽燧的布列與作用
長城防線烽燧分布在長城兩側,前哨烽燧分布在城墻以外很遠的山嶺或開闊地上,防線內通都城或郡治要道,與相鄰郡縣、關隘、軍事轄區相連之處也都設置烽燧。實際上,烽燧系統把長城內外,前沿與內地、友鄰之間全部聯通,一處有警,烽煙四起,其他防區,以至郡治、朝廷,均能迅知軍情。
錦州漢代烽燧的數量、形制及走向
錦州境內漢代烽燧基本呈西南——東北布列,這道邊線外側,東漢時是慕容鮮卑奔突之地。烽燧多為土筑,也有少量沙礫土夯筑而成。多數烽燧目前整體狀況不佳,形制不完整,結構不詳。烽燧周圍多有當時戍卒生活用具殘片。錦州境內在4縣6鄉鎮內共發現此類烽燧19處。
明鎮據險
明朝建立后,退到漠北的蒙古韃靼、瓦剌諸部不斷南下騷擾搶掠;明中葉始,女真族興起,威脅遼東安全。為鞏固邊防,將東起鴨綠江、西至嘉峪關的長城全線劃分九個鎮防,稱“九邊”。遼東為九邊首鎮,體系完善。畢恭和王翱是遼東長城修筑的首倡和實踐者。
河山襟帶氣如虹——遼東鎮長城
遼東鎮長城是指明邊九鎮之一的遼東鎮所屬之長城。西起山海關西北,東抵鴨綠江西岸,是明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,總長2350千米。遼東鎮長城一般分三部分:遼西長城、遼河套長城和遼河東長城。遼東長城是明廷與蒙古游牧民族互動的結果,也是明廷和女真族群互動的結果。
錦州長城也屬遼東鎮長城
明長城也叫九邊長城,這里的“邊”系指邊防而言,九邊是把地方邊防劃分為九個區域,“分地守御”。九邊分屬于九鎮管理,遼東長城就是遼東鎮管轄下的長城,明代叫“遼東邊墻”,這是明代當時的稱謂,邊墻就是長城。實際上遼東長城不限于遼河以東地區,在遼河以西地區也有修筑,如錦州、葫蘆島段長城也屬遼東長城。遼東長城均在今遼寧省境內,是明代修筑時間最早的長城。
遼東長城修建的時間
遼東鎮“左控朝鮮,右引燕薊”,遼陽、廣寧、開原三鎮鼎峙,洪武年間(1368年一1398年) 即是隔絕女真、蒙古的重鎮。永樂年間(1403年一1424年),蒙古兀良哈三衛逐漸南下,正統二年(1437年),定遼前衛指揮僉事畢恭請筑遼東邊墻,是遼東長城修筑之始。正統七年(1442年)筑山海關到北鎮段長城,右僉都御史王翱奉命提督遼東軍務,到任后既修筑長城:西起山海關,經遼河北抵開原“繕城垣,浚溝塹。五里為堡,十里為屯,使烽燧相接”。此次修筑,奠定了包括錦州段長城在內的遼河西段長城基礎。成化十五年(1479年)筑開原至鴨綠江遼東邊墻,至此,遼東長城全部構筑完成。
長垣兵鋒識威名——半部明清戰史
明代錦州是扼守遼西走廊的咽喉要地,薩爾滸之戰明軍敗績,錦州戰略地位凸顯,明政府不斷加固“關寧錦防線”。關是山海關,寧是寧遠(今興城),錦是錦州。關寧錦防線中,山海關是防線后盾,寧遠城是防線中堅,錦州是前沿陣地。寧錦之戰,后金攻城略地未能如愿,明軍憑固堅守以逸待勞,后金西進受阻,京師安全無恙。此后的松錦大戰明軍大敗,致關外明軍精銳盡喪,松錦杏三城俱失,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御體系的完全崩潰。兩次戰役,堪稱半部明清戰爭史。
明長城在明清之際所起的作用
長城橫亙遼西走廊,不但是后金進軍北京的最大障礙,也正是長城的作用,加上當時明朝強大的軍力,使得一直想南下進犯明廷的蒙古兀良哈三衛200多年里伸展不得,勢力大衰,因而才有后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可輕易消蝕并降服內蒙各部的情況。明代天啟、崇禎兩朝,鼠疫天災,宦官人禍,上不信下,自毀長城,松錦一戰使清兵終于拔掉前進通路上的釘子,但明軍憑借多年經營的關寧錦防線,還是遲滯了清朝入主中原的腳步。清軍進軍北京之后,遼東長城作用漸失,長城兩邊多民族合為一體,長城在客觀上又起到了促進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。
光陰的故事匯聚成光芒的盛典,兩千年來,錦州地區的烽燧與長城仍在歷史的時光中堅定守望。錦州段長城的文化價值、錦州段長城對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、歷史上錦州段長城所發生的重大事件、涌現出的重要人物、形成的文化傳統等等,都是錦州獨具特色的精神財富,是后續長城保護利用的堅實基礎。
錦州市職工服務中心(錦州市工人文化宮)版權所有
遼寧華睿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
遼ICP備09011782號-1 遼公網安備 21070302000136號